Golden Light
Academic Publishing

宋人眼中的〈長恨歌〉

宋人眼中的〈長恨歌〉

金琅学术出版社 ( 06.09.2016 )

€ 58,80

在“书苑”商店购买

白居易(772-846)三十五歲寫的〈長恨歌〉,受到主情的唐人無比喜愛;到了愛說理、好議論的宋(996-1279)人眼中,無疑是紊亂綱紀倫常的詩篇。 宋人因為理學思潮、社會政治、倫理道德…等諸多因素,翻轉唐人對〈長恨歌〉的理解與接受。本書從理學的滲透發現,宋人事事說理,倫理道德、三綱規範,都繞在一個“理”字。程頤(1033-1071)對孤孀家貧,無以為生,是否可嫁之問,那句「餓死事小,失節事大」的回答,已經架空了人對基本需求的重視。南宋滅亡,勢所難免。 蘇軾(1036-1101)、黃庭堅(1045-1105)並稱於宋詩壇;但朱熹(1130-1200)批判蘇軾不遺餘力,對黃庭堅卻以涪翁讚美周敦頤(1017-1073)的「光風霽月」回贈山谷。因為山谷是孝友行。難道蘇軾不友愛弟弟蘇轍(1039-1112)嗎?蘇軾創作比較恣情任性,好譏評嘲罵恐怕是主因。本書從宋人筆記與詩話,探討宋人對〈長恨歌〉接受態度轉變的原因。發現這是哲學思潮、政論黨爭,個人恩怨、師門壁壘…等諸多因素的投射。 〈長恨歌〉在唐、宋接受態度的轉變,是兩代人生意趣、君臣倫理、社會價值、政論黨爭的遞變的軌跡。詩人創作,是社會的一面鏡子;文學接受,是社會集體的心靈。理學風盛的宋朝,事事都要稱理,半夜鐘聲不合事理,菊花飄落也不合理,杜牧說「東風不與周郎便,銅雀春深鎖二喬」,宋人說不識大體,也不合倫理…。宋人眼中的〈長恨歌〉,已經如鹽水般的理學滴漏,聲聲敲在夜歸人的心裡。

书籍详述:

ISBN-13:

978-3-639-82765-1

ISBN-10:

3639827651

EAN:

9783639827651

书籍语言:

中文

By (author) :

金現 陳

页数 :

396

出版于:

06.09.2016

分类:

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cience